江倩華 副教授
順德第一人民醫(yī)院重癥醫(yī)學科、急診科副主任;
呼吸內科副主任醫(yī)師;
擅長:呼吸內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,精通動靜脈穿刺置管、床邊纖支鏡檢查與治療、特殊方法氣管插管,床邊血液凈化技術等治療方法,在急危重癥疾病的搶救方面有豐富的經驗。
主持及參與省、市級多項科研課題,在專業(yè)期刊發(fā)表學術論文十余篇。
江倩華副教授論:心肺復蘇技術新進展
“心跳停止”是臨床最嚴重的危急癥,心跳完全停止數分鐘,將造成腦細胞壞死,腦功能將會出現不可逆的損傷,心肺功能不能在短時間內恢復,常常會導致死亡。因此,心肺復蘇(CPR)技術是救治這類病人的關鍵性技術,直接決定病人的生死。
一、心肺復蘇技術的發(fā)展
20世紀60年代以前,對呼吸心跳驟停患者的搶救,還停留在單純地對呼吸驟停的搶救上,而所采用的“壓式”人工呼吸法,復蘇效果差,在實際應用中,尤其是醫(yī)院外猝死的搶救上幾乎很難有成功病例。
1960年后,現代心肺復蘇逐步創(chuàng)立并推廣,經過了50多年的發(fā)展歷程,并日趨完善。心肺復蘇(CPR)發(fā)展到今天,僅美國和歐洲每天平均就能挽救近1000例院外心跳驟?;颊?,這種“所需要的一切,只是兩只手”的搶救措施為提高垂危瀕死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?;仡櫺姆螐吞K發(fā)展歷程中的每一個瞬間,每一次進步與飛躍都凝聚著醫(yī)學工作者的艱辛與努力……
二、心肺復蘇技術的最新技術
近十年來,經過許多復蘇科學工作者的努力,心肺復蘇技術有了很多的進展。2010年《美國心臟病協會心肺復蘇和心臟病急癥救治指南》的出版,該指南從幾個方面講述的心肺復蘇術技術的新進展:急診醫(yī)療系統(tǒng)和醫(yī)務人員應鑒別和強化生存鏈的“弱鏈”環(huán)節(jié);努力簡化心肺復蘇技術的推薦措施,并強調高質量的心肺復蘇技術基礎的重要性;盡量縮短胸外按壓和電除顫的時間間隔,可提高除顫成功幾率和病人存活率等。
但是,心肺復蘇過程中,尤其是基本生命支持和進一步生命支持階段,有時常規(guī)的內科搶救治療方案效果不佳,可考慮進行“主動脈球囊反搏(IABP)、體外循環(huán)膜肺支持療法(ECMO)”等機械輔助循環(huán)支持,及時有效的體外心肺支持可為搶救患者的生命提供寶貴的時間,減少復蘇后并發(fā)癥提供強力的保障,為原發(fā)病的進一步治療創(chuàng)造條件。
三、我院開展心肺復蘇情況
我院開展心肺復蘇技術多年,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,醫(yī)護搶救團隊技術過硬,并不斷引進新的心肺復蘇技術。近年來,我院先后開展了心肺復蘇機,開胸心臟復蘇、臨時起搏器、IABP、ECMO等一系列高級心肺復蘇技術,目前心肺復蘇水平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。
去年,我院成功開展ECMO技術,至今已經成功救治多位常規(guī)搶救治療效果不佳的病人,成為廣東省內開展該技術為數不多的幾家醫(yī)療機構之一,為順德人民的生命健康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。